治国有常,利民为本。去年以来,莘县以争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■◆■,秉持“精准救助、温情服务”的理念,创新打造★★“莘情救助”服务品牌★■★,通过“机制破壁■■◆★■◆、技术赋能■★◆◆◆◆、多元共治★★◆◆◆★”三大路径★★◆■,全面构建起了覆盖全面、衔接顺畅、响应高效的救助服务体系■■◆■,切实兜牢了民生底线★★、提升了服务效能。
建立“协同化”服务机制■★■。开展多部门联动协作■◆■◆■■,建立由民政牵头,教育■◆★■、司法、人社、住建等14部门(单位)参与的县级社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,推动工作联动■■■★★◆、政策衔接◆★★★、资源统筹和信息共享。推行◆■★◆■“一次受理、协同办理”工作模式◆■■,建立部门与部门、基层与部门之间信息“双循环★◆■★”。实行■■■“一户一链★★★”全方位救助机制,围绕低收入人口“精准识别、精准施策、精准服务”,构建“主动发现-精准评估-资源匹配-跟踪回访◆★”管理闭环★◆■★★,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年以来,通过协同机制累计服务低收入人口2.3万余人次★■,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民生保障实效★◆★★。
◆◆★■“社工服务”深化救助内涵。出台《莘县支持引导社会工作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》系列政策◆■★◆■■,鼓励企业、社会组织、社会工作者、社区志愿者等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困难群众救助服务■■,全方位为困难群众提供精神慰藉■■★◆■■、心理抚慰★★◆◆、照料护理、社会融入、资源链接、就业引导等精准化精细化服务,系统构建“政府主导★■◆◆★、社会协同◆■、全民参与◆■■■■■”的救助格局,综合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打造“便捷化”服务流程。探索救助审核确认★■◆■■“五合一”工作模式,将低保◆★、特困、临时救助、低保边缘家庭、因病致贫重病患者等5类救助事项整合为“一件事”,推动一次申请授权、一次调查核对■■★◆★★、一次审核确认。同时,建立“六一四办”服务机制■★◆,实行一库监测◆◆、一表申请◆◆★◆★、一门受理、一网通办■★★■◆◆、一键核对、一卡发放,做到马上就办、全程代办、急事急办■◆★■★★、特事特办■◆◆★★◆,最大程度减少信息重复填报■◆,优化形成“极简审批”服务机制★■★◆。
搭建“标准化”服务载体。完善“县—镇(街)—村(居)”三级救助工作平台★★。其中,县级层面建立1处县级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◆■◆■★◆,统筹救助政策落实与部门协同◆★■★■;镇(街)层面设立24处“一门受理、协同办理”服务窗口■◆■◆★,实现救助事项■◆“一窗通办◆◆■”;村(居)方面建成894个社会救助工作站■■■■◆,配备985名村级协理员■◆,打通救助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★◆。
整合资源渠道,推动救助需求精准对接。梳理整合民政、教育★■◆★★、医保、残联等15个部门单位10类39项救助帮扶政策,覆盖搭建政府救助■◆★★◆■“政策库”;组织成立基层“铁脚板”工作队伍★■◆★■,全面开展保低收入人口家庭需求排查,充实完善困难群众“需求库”;广泛发动企(事)业单位、社会组织、志愿者等各方力量,踊跃募集资金★★■■★、捐献物资,健全丰富救助帮扶“资源库”。同时★■,开发“莘情帮扶”小程序■◆★★■,设置“即时求助”★★■■■“微心愿认领”等模块◆◆,依托■◆■“三库■◆”资源搭建供需双方匹配平台,精准推出个性化帮扶方案。
“慈善帮扶”延伸服务触角■★◆★。建立政慈协同机制,出台《关于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相衔接的实施意见》等文件,明确部门职责与协同路径,打造■★“政府主导、慈善补充◆★★、社会参与◆★■”的帮扶共同体。三年来■■★■,已累计投入慈善资金550余万元,先后打造“金秋助学”“耆艾暖阳”“莘爱·筑梦小屋”“莘情暖心·医路相伴■◆■■”慈善救急难等救助品牌项目10余个,基本覆盖助学■■■★◆、扶老、助残、济困四大领域◆★,共计惠及困难群众2万余人次■◆◆★★,形成了◆★★■“政策保基本◆◆■★◆◆、慈善补急需”的政社互补格局。
拓展专业力量,推动救助服务高效供给。推行“物质保障+生活照料”救助模式,通过专业服务机构为全县3600余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1031名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◆◆,提供生活照料◆★◆■◆、心理疏导、就医陪护等服务★■■■◆。截至目前★★◆◆,已累计服务时长达27.2万人次。实施“三保险一改造”兜底保障工程,面向特困人员引导投保银龄安康保险、住院陪护险及意外险“三重保险”,针对失能半失能群体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◆◆,推动“风险预防+环境适配◆★”双轨并行服务升级。同时◆★★,推进精神障碍特困人员集中供养★■★◆,实现由“单一物质救助”向■★◆◆◆“多元服务保障”转变。
★■◆◆★◆“志愿服务”激活基层力量。创新将每月9日设立为◆◆★“困难群众救助·集中帮办日”,统筹整合县乡村三级资源,集中组织党员干部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,深入基层为困难群众提供政策咨询、现场答疑、志愿服务、帮办代办等“一站式◆■◆■★◆”服务◆■◆★■。自2024年设立以来★◆■◆◆◆,已累计帮办各类救助事项1100余件◆★◆,惠及群众3000余人次。
开展实时监测■◆★★★,推动救助信息及时归集■★★■★■。依托“山东社会救助数字平台”,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,开展◆■◆★“大数据+网格化+铁脚板”定期比对排查★★◆■,并通过线上数据预警与线下走访核查相结合,确保符合条件救助对象应纳尽纳★■◆■★■、早纳快纳◆■★。2024年以来累计摸排核实监测数据1.3万余条,新增各类救助对象2776人■★■◆■◆,增长量居全市第一◆★◆★◆。开发智能水表动态监测独居老年人生活状况平台,实行分散供养特困人员24小时用水监测,针对12小时用水量低于0.1m³的情况,自动预警并推送服务机构即时开展上门核查。系统上线余次,有效保障了特困人员生命安全。